別以為對方看得到你。ARTC盲點警示檢測之旅

別以為對方看得到你。ARTC盲點警示檢測之旅
Webber 2018/05/31

隨著車輛科技的日新月異,現行新出廠的車輛皆開始搭載更多仰賴科技系統的安全配備,這些配備隨著時代演進也不再是高級車款的專利,根據警政署統計,103年A1、A2交通事故中,轉彎(向)不當佔了13.06%;民國96~100年間,開啟車門不當、起步未注意、違規停車,三項意外件數佔了20.6%。或許透過盲點警示系統可以預防類似意外的發生,為了讓更多民眾可以暸解盲點警示系統的認證過程與規範,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在今天特地舉辦行車視野盲點的體驗活動,邀請媒體親自暸解相關機構的運作與規範。

本次的活動,車測中心 崔金童 副總經理全程參與

各項數據皆顯示,視覺盲點所產生的意外不在少數


過往解決盲點的方式,後照鏡
不管各位讀者平常生活是以開車或是騎機車為主,相信各位一定多少聽過“車輛盲點”這四個字,過往的四輪車種總要依賴車內中央的後照鏡(I類後照鏡)與車外的兩個小耳朵(III類後照鏡)克服盲點問題。

在體積更大,座位更高的大客車上,後照鏡的規範也有所不同,民國100年以前的規定,大客車副駕駛座的後照鏡僅需符合II類主視鏡與IV類廣角視鏡兩項,即可符合規定。但100年後為了讓大客車在路上能夠看得更清楚,政府增加了V類近側視鏡、IV類廣角視鏡、IVA類前視鏡三項選配或是標配的全新法規。

即便更改車輛後照鏡相關規範,但小客車、大貨車的視覺盲區依舊相當大

雖然規定不斷的更新,目的無不是為了讓整體用路人更加安全,畢竟意外事故的發生不但浪費所有人的寶貴時間,嚴重的意外事故更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對於機車騎士來說,因為自身的體積相較於汽車、大貨車明顯小了許多,更要注意在盲區中移動的風險,透過科技的協助,盲點警示系統或許就是未來幾年降低盲區意外發生的解決辦法之一。

關於盲點偵測警示系統的ISO 17387 認證標準,有興趣詳細暸解的朋友可以點擊以下這部影片,將有ARTC人員詳細的介紹。


後視鏡審驗大揭密
在聽完室內的簡報之後,活動移師到ARTC廠區內的其他空間進行,首先我們到了車輛視野檢測實驗室,此實驗室的設置目的在於檢測車輛的後照鏡視野是否足夠,透過暗房阻隔環境光源檢測車輛左、右後照鏡視野是否符合規範標準。

後照鏡視野檢測在暗房中進行,透過車輛後方的方格版判斷是否合格

透過照片可以看見場地中央停有受測車輛,本次示範的檢測情況以駕駛側後方視野作為示範,在駕駛座中有著經由複雜機構建構而成的模擬假人,透過車廠所設立的基準R點(大約是人體的髖骨位置),作為機構安裝時的定位點,往上量測635mm即為模擬中的人眼位置。

駕駛座上放著“複雜”的假人,下方雷射線條經過的金屬點即為R點

人的視野則是以兩盞燈泡取代,並且透過側邊後照鏡頭影至車輛後方的檢測版,檢測版上所顯示的面積就是車輛是否通過這項檢驗的評斷標準。

開啟檢測裝置後,光源會投影至後方的檢測版


車輛盲點體驗
在活動的簡報中,ARTC有提到在民國100年時,國內法規對於大客車的車外後照鏡數量有做更動,因此,現場擺放了白色、藍色兩輛大客車作為大車視角盲區體驗示範車輛。

現場擺放了大客車,小轎車,讓媒體可以體驗車側盲區、車頭盲區兩部分

白色車輛為符合現行規範的車款,ARTC在副駕駛座旁擺放了一輛摩托車,並且透過黑布遮蔽側邊下方的廣角鏡,再黑布遮蔽的情況下,一旁的機車的確是無法被看見的,但是將黑布取下之後機車去時可以清楚出現在大車駕駛的視線當中。

透過前後對比,可以看出廣角鏡的重要性

另一輛藍色的大貨車則是車頭盲區的體驗活動,在車外我們可以清楚看見一具藍色假人聳立在車輛左前方,但由於假人與車輛的相對距離過近,加上大貨車本身位置較高,駕駛人在正常坐姿下完全無法看見這位行人,以筆者180cm的身高須將頭幾乎貼上擋風玻璃才能夠看見車前的物體。

位於大貨車前方的行人,如果駕駛不移動自己的身軀,根本無法看見障礙物

介紹完大貨車的車輛死角,或許許多讀者認為貨車與我們日常生活有點距離,畢竟駕駛大貨車的機會並不常見,將目光轉向一旁的小客車示範區,坐上ARTC所設置的小轎車,並且調整副駕駛座後照鏡,在一般正常的後照鏡調整下,鏡中無法看見一旁的摩托車,需要相當誇張的角度才有辦法看見一旁的車輛。

小客車雖然體積較小,但是在某些特定角度中依然有視覺盲區,如果轉彎前沒有仔細確認,即會提高意外發生的風險


盲點偵測系統體驗
最後,來到今天的重頭戲,盲點警示系統的實際演練,透過ARTC所準備的兩輛車,實際觀察盲點偵測系統的運作方式,目前ARTC所採用的檢驗方式是依據ISO 17387 認證標準執行,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政府尚未訂定出盲點警示系統的相關規範,以及專屬台灣的檢驗規則。

為了擷取位在後照鏡上的警示燈號,測試車後照鏡以錫箔紙包覆

為了精準檢測盲點系統是否有在國際標準下作動,車上安裝了超精密的GPS系統

簡單介紹一下ISO 17387 車輛盲點檢測規範,被測試車車速需至少達到72公里,後方來車時速則須控制在76~83公里之間,測試車側邊至目標車中心線橫向距離需保持在2 ~ 3公尺之間。

本次的兩輛動態展示車輛皆裝上準確的GPS系統,藉此可以精確的估算兩車之間的距離,其誤差值可以縮小至4公分之差,測試車一旁的後照鏡為了擷取資訊,因此用錫箔紙包覆,車頂的爆閃燈則是為了示範給媒體看盲點系統作動時的示意燈號,讓在場媒體可以更清楚看見系統作動。

為了方便在路旁觀看的媒體可以看見系統作動,車上另外安裝了爆閃燈

當後車逼近,且在檢測範圍中,系統會亮起燈號

在車內,我們可以看見精準的GPS主機固定在車輛後車廂以及副駕駛座位置,車內的筆電螢幕則分別顯示時速,兩車之間的距離與盲點作動的警示燈,透過多項數據的顯示、比較,ARTC就可以觀測受測車輛上的數據是否符合ISO標準。

檢測螢幕上,除了時速外,右側的指針可顯示出兩車之間的距離,藉此判斷盲點警示系統是否有在必要時作動


結語
雖然車輛盲點警示系統對於有在關注汽車領域的讀者們可能不足為奇,但是國際上的檢測標準我們也是透過這次的ARTC檢測之旅更加暸解,盲點系統對於機車族來說更是一道保障,畢竟相對汽車來說,機車體積的確是小了許多,再加上國人普遍“隨意”的用路習慣,意外就時常發生在妳、我意想不到的情況下,雖然目前政府尚未訂出車輛盲點強制裝配的時間表,但是越來越多汽車已將這項配備列為出廠標配,對於行車安全性確實提升不少。

最後,對於機車騎士來說,避免自己在車輛的死角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尤其在炎熱的夏天,時常看見機車騎士與公車、貨車並排躲太陽,這項行為無疑是把自己推入危險之中,面對死角更大的大客車,用路人應該要保持更遠的距離,希望大家透過這篇文章可以暸解視線死角的風險,在馬路上更加注意自己的行車安全。

活動舉行.ARTC     by.Webber

Webber 資深編輯
感性大於理性的交通工具愛好者,對我來說,車帥不帥是一輛車能否吸引我的最高指標。對於老車、多功能車毫無抵抗力。